內容正文
北大、浙大、復旦等高校紛紛實行學期改革
最近,一股學期改革之風在高校悄然興起——北京大學在暑期增設小學期,目前70門課程名額已滿;浙江大學的學生從今年秋季起分春、夏、秋、冬四學期上課;廈門大學今秋將實行“兩長一短”的三學期制;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也紛紛實行三學期制。高校師生們在向記者表示出了新奇、疑惑、觀望等不同心態后,也開始意識到,他們沿襲了數十年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將要改變了。
“學期改革,真正改的是教與學的效率”
“以前一些課程安排的時間太長,有的甚至要用一年時間,效率較低,這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節奏慢,缺乏自主性;也導致了教師不善于把最核心的課程內容提煉出來。”曾參與“四學期制的可行性”調研的浙江大學校辦吳斌老師認為,這些兩學期框架下存在的矛盾促使學校壓縮學時,進行學期改革,借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說到底,學期改革是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同時也為解決學分制實施過程中課程總量不足、選課次數少的難題創造了條件。吳斌認為,“學期改革,真正改的是教與學的效率”,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教育教學的科學化。
至于為什么選擇四學期而不是三學期,吳斌說,實際上浙大以前就曾在兩學期框架下試行過短學期,即有的課只安排半個學期就結束。改革的經驗表明,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下,四學期制基本能照顧到本校的實際,并協調與國內外兄弟院校及其他教育部門的工作時間。
據北大教務部部長關海庭介紹,北大作出實行“小學期”的決定后,耶魯大學對此表示很感興趣。北大已與耶魯大學達成口頭協議,明年準備互派20名學生參與對方的小學期學習。以前,很多國外大學在暑期不能安排來華的交流學習活動,因為這個時候,中國的大學都在休假。關海庭說,實行“小學期”也是出于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的考慮。
“哪些課適合短學期開,是最值得探討的”
目前進行學期改革的高校中,不管實行三學期制還是四學期制,長學期的課程安排變化不大,而大都在夏季安排了大約6至9周的短學期。“哪些課適合短學期開,是我們在學期改革中碰到的最值得探討的問題。”關海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北大在短學期的課程設置方面有過慎重的考慮,學;镜脑瓌t是不把主干基礎課放在“小學期”,不把學分重的課、必修課、雙學位的課放在“小學期”,而安排一些教學周期較短的外教課程、有特色的基礎課程、素質課程及實踐課。關海庭同時表示,學校要及時根據學生的反映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更改。那么,學生對短學期有什么期待?
選修了“世界遺產”、“太極拳”兩門小學期課程的北大一年級學生李某告訴記者,他雖然是學印地語的,但對其他系的一些課程非常感興趣,又不愿學個一年半載的,怕影響了專業學習,而在小學期里可“開開小灶、聽取點濃縮的精華”,感受一下國內外知名大師的魅力。
希望短學期不同于平時的長學期,這是被訪學生的共同心態。但也有師生表示不解:以前的課程至少要上整整一個學期,這么短短的幾周能干什么?復旦大學副校長孫萊祥說,不要以為短學期的教學效果難以和長學期匹敵,事實上,時間短有其靈活優勢,正適合學校安排一些特色短期課?梢哉f,突出短學期的特色,不把它作為長學期的拆分,是各高校學期改革的共同心得。
“學期改革,無需跟風”
學期改革除了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外,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高校教師。據吳斌介紹,實行四學期后,教師就有可能在一個學期內完成以前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從而集中精力搞科研工作,也可外出交流訪問。教師根據在外獲取的前沿學科信息,開出一些短期課程,拓寬學生的視野。但人們對學期制改革也不乏種種疑問。
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葛岳靜認為,我國高校學期安排的控制點是春節,這導致春節前的學期期長不定,春節后的學期期長過短,這是兩學期制存在的問題,有必要推行學期改革。但學期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面臨觀念轉變、課程安排、學生管理、假期服務等方面壓力。關海庭說,學期制改革面臨其他一系列問題,譬如,教室、實驗室的使用頻率和強度加大,學校管理層面的工作量增加,與學期制改革相配套的措施(比如學分制、選修課制、教學計劃)需要大幅度調整,短學期的收費問題。有人也擔心,學期縮短,教學任務會不會因此“縮水”?學生是否會學業負擔過重?等等。
學期改革有沒有推廣的必要?對此,關海庭說:“學期改革,無需跟風,妥善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學校具備一定的實力。”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顧明遠教授則認為,學期制沒有絕對好壞之分,改與不改應從本校、本學科的實際出發。否則,不注重實際效果的改革形同虛設。